2014年04月1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和諧 象雄文化的精髓
雖然名字叫“經”,但《象雄大藏經》并非單純的宗教經典,而是一部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藝術、建筑等領域的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很難想象,4000多年前的古象雄就有著這樣先進的手術方法。”丁真俄色在向筆者介紹《象雄大藏經》中記載有關藏醫學的內容時說,當時已經發明了外科手術術后愈合無需拆線的方法,即在手術中使用動物的筋作為縫合線。《象雄大藏經》中的《甘露寶藏四本目》,即《根本醫典藍本目》、《養生藥典白本目》、《療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中記錄了大量的常見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法、藥用植物的性狀和療效等。據介紹,藏醫體系的形成與《象雄大藏經》中所展示的內容密不可分。至今,藏語中的warura(橄欖)、sletres(苦參)等藥名仍然沿用象雄詞語。
在藝術方面,《象雄大藏經》中記載了當時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在丁真俄色看來,文獻的珍貴之處不僅在于記錄下了這些民間藝術的表演方式,更在于通過這些藝術表演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如書中所記錄的雙人舞蹈《佛國與地獄》,演員一人著白衣,一人著黑衣,通過舞蹈動作具象化地表現出人的善惡兩面,教導觀眾與人為善,對他人多些理解、寬容和忍耐,摒棄惡念。
《象雄大藏經》中有關民俗風貌的記載,細致入微。各個地方乃至各國度的百姓生活習慣如何,百姓之間的談話內容,王臣之間的交流內容,軍隊和敵人之間的互動等,都一一生動呈現于紙上,儼然是一部記載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況的“活字典”。
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才讓太表示,編譯好這部“活字典”,不僅能夠豐富我國的民族文化史,而且還將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了解、推動各民族文化和諧發展。
“象雄文化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可以說,和諧是象雄文化的精髓。這也是和當今中國相契合的。”丁真俄色說。
搶救 保護已迫在眉睫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古象雄文獻分布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了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于滯后狀態。
談及國內外關于古象雄文化的研究現狀,白庚勝坦言:“雖然我們擁有古象雄文化的‘所有權’,但其‘話語權’卻長期落在外國人手里。”資料顯示,國際上對《象雄大藏經》的翻譯乃至古象雄文化的挖掘已經走在中國前面:1922年,美國學者J.F.洛克在藏東尋找手抄本《象雄大藏經》;1928年,蘇聯象雄學家羅列赫在那曲的夏茹寺尋找《象雄大藏經》手抄本;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和相關學者已啟動對《象雄大藏經》的編譯工作。在象雄文字研究方面,1966年,法國率先推出了象雄詞典;1968年,丹麥學者艾力克·哈爾于著《來自西藏苯教的預言:一個未經探索的預言——象雄語語法詞典》。日本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并已出版了若干研究著作。
在這種情況之下,對于古象雄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已極為迫切地需要發出中國之聲。白庚勝表示,如果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做好了,我們將對伊朗高原文明、中亞西亞文明、歐亞大陸橋文化獲得絕對性話語權,這對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乃至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都將大有裨益。
“正是因此,《象雄大藏經》的漢譯工作已經迫在眉睫。”丁真俄色說,“然而漢譯工作又僅僅只是第一步。”隨著漢譯工作的推進,關于古象雄語言文字、天文學、醫學、哲學、藝術等領域的研究都將陸續展開。
在問及目前古象雄文化挖掘與保護工作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時,丁真俄色說:“最重要的還是要給它一個‘身份’。希望這個工程能得到國家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能夠被列入國家重大社會科學項目。”
丁真俄色告訴筆者,下一步,在首批10部左右的文獻翻譯完畢后,希望能夠組織國內外有關專家舉辦論壇,共商古象雄文化挖掘與保護大計。“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希望把后半生的精力、時間和財力都用在重現這個古老文明的光輝之上。”他說。(孫懿 馬銥潞)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