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ecsu"></li>
  • <strike id="oecsu"><rt id="oecsu"></rt></strike>
  • <ul id="oecsu"><sup id="oecsu"></sup></ul>
  •  中國共產黨新聞>>外媒參考

    港媒:兩會會風大轉變 國風大改觀(圖)

    2013年03月05日13:42   來源:中國僑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代表敢切時弊建真言

    今年兩會給筆者強烈印象是,代表、委員無論答問、發言、建言還是提案,都突出“敢切”兩字,即敢建真言且切中時弊。比如,賈慶林帶頭提出要“拓寬社會各界有序政治參與的渠道”,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提議要“建立非正常上訪終結機制”,對重大復雜的涉訴非正常上訪案件,應建立終結聽證、評估制度。比如,浙江省長李強代表提出“勇對自己動刀子”,防止公權私用、不作為、胡作為,全面清理“審批死角”,打造“辦事最快”政府,并提出“政府是掌 舵而不是劃槳”,防止部門利益代替公眾利益。比如,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代表提議“既然設了‘高壓線’,就要通上‘高壓電’,對違規行為保持‘零容忍’,違規必究,違紀必懲,決不能搞‘下不為例’”。比如,政協委員施耀忠指出,“網絡反腐熱背后,暴露出舉報機制不健全、渠道不暢通等體制機制問題”。比如,張育彪等人大代表提出“用整肅‘舌尖上的浪費’的決心和力度,遏制‘車輪上的腐敗’”,建議中央盡快出臺公交車改革制度,減少公交車配置,嚴禁公交車私用,每年至少節省6000億……

    筆者以為,從十八大到兩會,中國突顯轉風改弊新氣象。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多次講到,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兩會代表、委員建言“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體會民眾疾苦才能實現自我提升”等等觀念,正在各地播種、開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歪風亦大為改觀。

    新會風帶動制度改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黨風帶動國風,“中國風”吹遍神州大地。從地方兩會到全國兩會,從高層到坊間,從干部到民眾,無不痛感其力道之猛、之廣。國內外媒體把攝像機對準了今年兩會與以往不同的細節:紅地毯和歡送儀式沒有了;列車上準備鮮花、水果、干果等“慣例”打破了;警車不開道、會場沒鮮花;竟出現代表委員“拼車奇事”,朱建軍委員說“過去飛機抵達首都機場專車立刻接走,今年卻要拼車”;北京市民發現,兩會不再“封路、警車帶道”,而是 “交通管控騰道”;迎接橫幅改成LED滾動字幕,僅一項“無紙化辦公”措施,就節省200多萬元人民幣……

    筆者以為,兩會勁吹“中國風”,既是會風大轉變,更是國風大改觀。浙江省紀委書記任澤民說“把原來與上級聯絡感情、迎來送往的時間和精力用到拉近與群眾距離、加深對群眾感情上來,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與支持。”中央黨校辛鳴教授說“兩會新風的意義在于是否從會上吹到會下,從細節變化吹到制度改革。”

    筆者以為,兩會勁吹“中國風”,也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提升。執政黨及兩會都要與整個社會融合在一起,跟普通大眾融合在一起,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扎扎實實邁向中國夢。(陳群)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