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手段與政治手段并重
國家治理的好壞,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1978年以后,中國共產黨倡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調動一切資源用于發展國民經濟,致力于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說法,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是其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以政治手段來處理經濟事務的做法由來已久,并且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經濟與社會領域的泛政治化傾向是非常明顯的。行政指令干預經濟規律,公共領域極度萎縮,國家政治權力可以涉及私人的任何空間。80年代之后,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了這種做法的弊端,重新提出尊重經濟規律,依照經濟規律辦事的思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想的提出,經濟領域進一步擺脫了政治的過度干預和束縛。
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為3 6452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為381元;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458 2176億元,折合69 8847億美元。盡管依然存在眾多的社會問題,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在短短的30多年間所取得的經濟成果是令世界驚嘆的。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共產黨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
中國共產黨對整個國家政治局勢的把控及對經濟事務的處理日漸精熟,讓許多西方評論家不得不稱道。而在此背后,即是中國共產黨自身思想觀念的解放與創新。8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事實上,這不僅是要求黨自身解放思想,同時也要求全社會解放思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為改革“姓資姓社”而爭論的時候,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設計者——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論斷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整個90年代是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時期,市場開始獨立自主地發揮調控作用,大量的資源被配置到了以工業化與城市化為導向的現代化進程中。黨的許多地方領導干部過度關注經濟增長的數據,從而忽視了增長背后的權力尋租與環境破壞等問題。鄧小平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策被無限放大,使中國共產黨黨內出現了明顯的經濟主義傾向,即那種認為只要搞好經濟,就能算治理好國家與地方的觀念。
但是事實表明,在經濟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許多社會問題隨之暴露出來,如權力腐敗、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等,發展下去會危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以收入分配為例, 1978年,用以衡量社會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數,中國為0317, 2000年越過04的國際警戒線,此后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中國共產黨已經清醒地意識到,社會主義同樣存在公平與效率問題。單純依靠政治手段固然會妨礙經濟與社會的活力,但是單純依靠經濟手段同樣也不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因此,要走出政治主義時代的純政治化、經濟主義時代的純經濟化的圈子,既不能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能盲目地信奉西方新自由主義的那一套。只有將經濟與政治手段結合起來,才能解決公平與效率問題。2005年,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明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奮斗目標!昂椭C”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它既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社會關系的均衡,也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