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li id="oecsu"></li>
  • <strike id="oecsu"><rt id="oecsu"></rt></strike>
  • <ul id="oecsu"><sup id="oecsu"></sup></ul>
  • 人民網

    任仲平:轉變,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

    ——從十六大到十八大(上)

    2012年11月06日05: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七)外國專家曾有這樣的評論:如果此前改革開放的成就讓中國登上百尺竿頭,那么這十年間的奇跡則讓中國“更進一步”。

    并非只有局內人能夠領會這難能可貴的“更進一步”。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別爾格爾就看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開始尋求新的火車頭,新的發展驅動力,這是最重要的變化。在國家和市場之間保持動態的平衡,中國未來的持續發展得到保障。

    回首十年不難看出,“更進一步”的實質,是“中國道路”的自我超越。科學發展觀既是對舊有觀念的更新,也是對發展慣性的矯正;既是對利益格局的調整,更是對執政思路的升華。不妨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管理轉型這“三大跨越”,來描述中國道路這十年不同尋常的進程。

    正是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深入思考發展的要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要求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發展目標由“總量”到“人均”。這個十年,不僅向發展要數量,更向發展要質量;不僅向市場經濟要效益,更向社會主義要公平,在不斷變革中,發掘中國道路攻堅克難的不竭動力。

    正是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深入思考體制的優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前所未有的結合向縱深推進。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宏觀調控“兩手抓”,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統籌兼顧的思想貫穿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在不斷優化中,鍛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獨特優勢。

    正是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深入思考社會主義本質,把社會和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作為黨執政興國的奮斗目標,更加注重社會建設,鼎力疾呼管理創新,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在不斷創新中,開創中國社會更加活躍、更加有序、更加和諧的良好局面。

    這三大跨越,包含著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規律、政治優勢、制度活力的重新審思。這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格局奠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社會主義民主不斷向前推進,對外開放呈現“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這三大跨越,將科學發展的創新理念熔鑄于中國社會的偉大實踐,造就了中國道路順勢有為、逆勢上揚的傲人業績。這十年,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互聯,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重大自然災害與國際金融危機相伴,社會主義中國遭遇了“最困難”、“最嚴峻”局面。然而,穿越10年驚濤駭浪,中國航船破浪前行,倒逼出思路轉變、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迎來了邁向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歷史機遇。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機中,“V”型發展曲線彰顯中國政府領導科學發展的國家能力,體現中國共產黨駕馭復雜局面的執政水平。

    (八)轉變轉型轉軌,突圍突破突進。對于中國而言,歷史跨越剛剛開始,科學發展仍在路上。

    觀念的改變,不可能奏其效于一時;矛盾的解決,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這是為什么中央反復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實現科學發展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一再重申“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正如有論者所言,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規模超大且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家,同時進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經濟轉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社會轉型,無論在理論意義上還是實踐意義上,都是世界級難題。西方國家上百年間實現現代化與克服現代化弊端這兩大先后呈現的歷史性課題,在這30年間都共時性地提到中國人面前,而與歷史上其他崛起國家相比,改革開放的中國至少創造了兩個成就: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經濟的起飛,在轉型中整體保持社會的穩定。這不僅是中國的福祉,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從世界歷史看,現代化的過程孕育著動蕩,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都會遭遇更多矛盾。即便是2012,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仍然是一個矛盾重重的世界。大選之年暴露的西方政治信任危機,金融海嘯沖擊下焦頭爛額的經濟衰退,利比亞持續不斷的動蕩,埃及不得不失去的“春天”……正如普京所言,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艱難的時代。當我們為社會的矛盾和問題感到焦灼時,不能忘了同樣的挑戰,也在倫敦的街頭巷區、開羅的解放廣場出現;當我們為更好的未來承受轉型之痛時,不要忘了深陷危機的西方國家,至今還沒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回望過去,中國不乏成功的故事,西方模式以兩三百年解決了10億人的發展問題,而中國道路在30年間改變了13億人的命運,這難道不應該給予我們道路和制度的信心? 

    馬克思曾經指出,離開了“現實歷史”的抽象沒有任何價值。如何評價我們走過的歷程?僅僅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會將社會的進步看成一路高歌,容易妄自尊大;只與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相比,會把面臨的問題視為滅頂之災,容易妄自菲薄。只有將兩者綜合看,才能既看到成就、獲得前行的動力,也看到問題、明確努力的方向。

    不久前,澳大利亞學者休·懷特評述:我們應該承認,中國正發生著許多美好的事情。由于中國取得的經濟增長,數億中國人過上了他們父輩做夢都想不到的更好、更富足的生活。更好的住房,更棒的學校,更優的醫療——“這些物質條件具有真實的道德價值,不承認這些成就是不誠實的”。

    4億人脫貧、13億人走向現代化、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20%……這確實是中國道路最為“真實的道德價值”。

    (九)上世紀90年代,站在楊浦大橋橋頭,望著改革開放大潮激蕩下的新上海,小平同志慨嘆:“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確實,歷史的發展,遠比任何宏大的書寫更發人深思。十年短短一瞬,我們和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所經歷與所收獲的,都將匯成“中國道路”不同尋常的歷史跨越,標注上一段征程的輝煌,等待下一個征程的出發。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