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6日13:34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手機看新聞
世界巨變五大根源
一是經濟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凸顯,全球化進程曲折起伏。美國雖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相互依賴、一損俱損,美國的危機通過全球化渠道向世界各國各地區迅速擴散、蔓延與傳染,導致世界經濟、政治與安全形勢深受其害。危機之后全球化進入有進有退的新階段,“進”體現在“全球危機全球應對”,各國無法獨善其身,反危機的國際協調尤其是大國協調顯著加強,G20應運而生,“同舟共濟”成為時代最強音;“退”體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開倒車”,以鄰為壑、不擇手段對外轉嫁危機,逆勢推行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對新興經濟體同舟共“擠”。
二是國際格局多極化加速,美國借“反恐”謀霸權適得其反,西方金融與債務危機導致其發展模式黯然失色,美歐老牌大國難再為所欲為,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中國的分量增長最快。
三是科技進步使得社會信息化加速,互聯網將世界“一網打盡”,衛星電視使全球同步,二者共同作用,導致國內問題瞬間國際化,內部事件立馬外部化,一國動蕩更易溢出與感染其所在地區,西亞北非劇變即為鐵證。
四是社會動蕩普遍發生。歐美“老牌民主國家”社會貧富分化加劇,中產階級財富大幅縮水,弱勢群體群起抗爭。一些國家長年積壓的社會矛盾驟然噴發社會動蕩不已。多個國家“改朝換代”。
五是區域一體化總體加快,世界形成了幾大政治與經濟“板塊”。為應對西方金融及債務危機,地緣相近國家紛紛“抱團取暖”、聯合自強,歐盟、北美、南美、非盟、獨聯體一體化進程深化,經濟增長最快的東亞則因海洋領土爭端等導致一體化程度相形見絀。
未來五年世界大勢與中國的戰略應對
未來五年,世界與中國將處于“四個期”:
一是國際秩序新舊交替的過渡期。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后半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危機的影響將持續十年,世界經濟完全“康復”得到2018年。
三是大量重要國家在經歷2012年大換屆之后的政策調整與對外關系磨合期,美國大選與中國的十八大幾乎同時進行,同步換屆將開啟中美戰略博弈新階段。
四是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關鍵期與風險伴隨期。“機遇期”絕非高枕無憂、一帆風順,而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勢必遭遇急流、險灘、暗礁與荊棘,中國發展需突破內外瓶頸、突出內外重圍。
面對變幻不定與充滿艱辛的未來五年,中國須以變應變、主動運籌、駕馭復雜。
一是在戰略文化上返本開新。中國歷史上曾涌現出三大盛世,分別為西漢從文景之治到武宣之政、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清朝的康雍乾三代,三大盛世的戰略文化神似,均為義利兼顧、德力俱足的“務實王道”,對此宜批判地繼承,結合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予以推陳出新。
二是在戰略規劃與體制機制上“真抓實干”,統籌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局,兼顧“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進而將兩個大局“合二為一”,打造內外兼修、國人自豪、世人尊敬的“偉大國家”。
三是在系統梳理既有外交政策的基礎上穩步適時加以調整創新。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