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ecsu"></li>
  • <strike id="oecsu"><rt id="oecsu"></rt></strike>
  • <ul id="oecsu"><sup id="oecsu"></sup></ul>
  •  中國共產黨新聞

    新華每日電訊:治理“三不負責”須改革考核

    白靖利
    2013年07月09日17: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 打印 社區(qū)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干部作風建設是近期社會關注的熱點,但新華社記者在基層采訪時發(fā)現(xiàn),部分干部存在“三負責三不負責”現(xiàn)象——對上面的領導很負責,而對下面的群眾不那么負責;對富豪商人前來投資很負責,對平民百姓辦事不那么負責;對宣傳鼓動工作很負責,而對行動上貫徹落實不那么負責。(7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

    一些基層干部出現(xiàn)“三負責三不負責”現(xiàn)象,既反映了這些干部脫離群眾的作風問題,又折射了部分官員“媚上”“媚商”的價值取向。用比較常見的話說,這其實就是“官本位”文化。而祛除“官本位”文化,既是當前“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也是打破“三負責三不負責”潛規(guī)則的核心。

    分而述之,“對領導負責,對群眾不負責”,其實質是對“上面”負責,對自己的仕途負責。在一些官員眼中,自己的官位都是上面給的,必須唯上是從;對于下面的群眾,除了發(fā)號施令,根本無需負責,無論你好評與否都不在乎。正如陜西西安組織系統(tǒng)一位干部所言:“群眾稱贊的干部未必能提拔,將上面的領導服務好了,你的進步會加快。”這種現(xiàn)象,與當前的官員政績考核和任命體制直接相關。

    “對富豪負責,對平民不負責”,實質則是對政績和個人利益負責。一方面,富豪們的投資確實能為地方GDP的增長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一些基層官員往往與富豪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與富豪處好關系就是給自己謀利益。盡管中央多次強調“執(zhí)政為民”,但是,一些基層官員為了升遷和利益,完全忘記了權力的來源和服務的對象,甚至為了個人利益不惜做出違紀違規(guī)的勾當,這股歪風不可長。

    至于“對宣傳鼓動工作很負責,對行動上貫徹落實不那么負責”,則是一些基層官員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做派在作祟。在這部分干部看來,開大會抓動員,認真做好宣傳鼓動工作,主要是為了應付上級和輿論,至于具體落實情況則不聞不問。這種嘴上一套,實際是另一套的做法,對黨和政府的形象及公信力損害極大。

    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三負責三不負責”的現(xiàn)象,與一些干部中流行的“官本位”文化不無關系。盡管“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黨對干部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官本位”文化的熏陶下,一些干部的價值觀完全變成了以“官”來定位,衡量個人和社會的地位和價值也變成了是否為官以及官位高低。

    當前的干部考核制度,過于重視政績、形式等指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官本位”文化的滋生和蔓延,甚至衍生出各種“潛規(guī)則”。比如,“干的好不如說的好,說的好不如跟領導處的好”;對干部的評價和考核,甚至取決于上級領導的一句話,而非實實在在的政績和群眾的口碑。這種現(xiàn)象,非但無助于基層干部“執(zhí)政為民”,反而帶來“為人民幣服務”和“為領導服務”,甚至跑官要官,拉票賄選等不正之風。

    要想打破“三負責三不負責”等潛規(guī)則,必須祛除“官本位”文化。當務之急,是要強化干部作風建設,讓“密切聯(lián)系群眾”等規(guī)定落到實處。不過,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逐步改革官員考核制度。只有讓群眾真正成為決定官員命運的人,讓他們的工作能力、百姓的口碑與升遷掛鉤,官員們才會真正對群眾負責。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央組織部印發(fā)通知: 改進地方領導班子和干部政績考核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