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振
2013年05月28日08:10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所有前輩都盼望自己的后輩更長進。因而,自古至今,有傳財?shù)模袀餮缘摹髫數(shù)模灰姷媚茏哌h﹔傳言的,不見得能記取。
《左傳》昭公七年載,孔子的第七代祖先正考父是個謙謙君子,曾連續(xù)輔佐三位國君,是個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雖為三朝元老,但他在朝廷工作中卻毫無霸氣,更無油條味,而是為人始終謙恭,處事一直謹慎。其中的緣由,不得而知。但也許正是這種低調(diào)的姿態(tài),不僅贏得了人心,而且成就了事業(yè)。
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后代,他曾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xùn):“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說,每逢有任命、職位提升時,都要越來越謹慎,越來越恭敬,始而低頭,再而曲背,三而彎腰,連走路都要靠著牆邊走。這樣做,不會受到別人的輕視,更不會受到別人的侮辱。生活中,隻要用這隻鼎煮粥糊口,也就可以了。
如此的銘訓(xùn),字字力重,句句理深,作為后輩人,當銘記在心。但他的兒子孔父嘉卻沒有記取這個銘訓(xùn),而是做事張揚,處事高調(diào),且熱衷權(quán)謀,並身陷其中,最后,落了個和宋殤公一起被華父督所殺的下場。這,不能不讓人感嘆:記取銘訓(xùn)不易。
記取銘訓(xùn)不易,往往在於時過境遷,日子好過,自己聽到的奉承話多,遇到的順意事眾,再加之心中的欲望出了“籠”,就會心氣比天高,行為無約束,甚至視銘訓(xùn)為“過時”,或者,視銘訓(xùn)為“門面”,隻讓人聽,隻給人看,而不是使銘訓(xùn)在心尖上跳動,在腳尖上舞動,因而也就很難使銘訓(xùn)之功德光大,或者讓銘訓(xùn)之鑒戒發(fā)力了。
記取銘訓(xùn)不易,這一現(xiàn)象告誡人們,銘訓(xùn),雖“謂書之刻之,以識事者也”,但“書之”的銘,會擱之﹔“刻之”的訓(xùn),會忘之。因而,有了銘訓(xùn),並非就有了行動,就可以萬事大吉,而是需要常讀之,深思之,力踐之。
記取銘訓(xùn)不易,促人動腦三思:自己有無銘訓(xùn)?自己有無記取銘訓(xùn)?自己有無發(fā)揚銘訓(xùn)?
無疑,人生在世,皆有銘訓(xùn)。隻不過,有的顯,是“書之刻之”﹔有的潛,是言之語之。對於共產(chǎn)黨人來說,重要的銘訓(xùn)是:時時不忘群眾,刻刻為了群眾。這樣的銘訓(xùn),不僅顯之於黨章,更顯之於黨的領(lǐng)袖們的諸多篇章。對此,毛澤東同志曾有一生動比喻,稱人民群眾是“土地”,共產(chǎn)黨人是“種子”。“種子”要發(fā)芽、吐穗、結(jié)實,一刻也脫離不了“土地”。這不僅是道理,更是事實。正因為共產(chǎn)黨人這粒粒“種子”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這一廣袤肥沃的土地中,才使大江南北,“蜂蝶去紛紛”﹔大河上下,“香風(fēng)隔岸聞”,不僅香了中國、紅了中國,而且富了中國、強了中國。
毋庸諱言,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這樣的銘訓(xùn),並非個個黨員干部都能銘記在心、身體力行。也有在生活中淡忘的,更有在實踐中棄失的,在他們看來,和平時期、順利之時、繁榮之際,群眾顯得並不那麼重要,甚至,隻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而,決策很少聽“民聲”,做事極少看“民臉”,一事當前,不是先問群眾是否歡迎、擁護與高興,而是隻問自己是否臉有光、身變香、職向上。這,不僅讓人見之可厭,而且讓人思之可怕。
如果說,對於一個人來說,記取銘訓(xùn)不易,那麼,對於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來說,記取銘訓(xùn)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不間斷地在黨內(nèi)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這種教育實踐活動,在革命時期,有延安整風(fēng)﹔在建設(shè)時期,有大興調(diào)研年﹔在改革時期,有先進性教育和在下半年即將開展的以為民務(wù)實清廉為主要內(nèi)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種種教育實踐活動,讓每一位黨員干部到群眾中“洗洗澡,治治病”,無疑能使黨的銘訓(xùn)永記於心,黨的事業(yè)永葆青春。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28日 04 版)
相關(guān)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xué)習(xí)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