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ecsu"></li>
  • <strike id="oecsu"><rt id="oecsu"></rt></strike>
  • <ul id="oecsu"><sup id="oecsu"></sup></ul>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淮海戰役前期的鐵路爭奪戰

    王增祺

    2025年03月10日08:39    來源:學習時報

    淮海戰役的中心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南屏京(南京)滬,北通冀魯,隴海鐵路、津浦鐵路在此交會,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因此,作為對戰爭有重要影響的交通運輸大動脈——鐵路,自然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之一。

    國民黨軍依托鐵路布局

    淮海戰役前,國共雙方就已經圍繞鐵路展開布局和較量。1948年9月,時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在分析戰爭態勢時,得意地認為國民黨軍隊占據主要交通線,“交通便利,有鐵路、公路、火車、汽車擔任運輸”,而共產黨軍隊“交通不便,除靠兩條腿走以外,鐵路公路皆不能完全利用”。據此,他建議利用鐵路優勢集中兵力主動出擊華東野戰軍主力,同時決定“以一個綏靖區擔任徐、蚌間護路,并不斷對鐵路兩側進行掃蕩,確保津浦路的安全”。后來由于東北戰事吃緊,杜聿明被調往東北戰場,該計劃未能實施。

    1948年10月底,國民黨在徐州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張,并提供兩種方案:一是主張徐州“剿總”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外,所有隴海路上的城鎮一律放棄,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間津浦鐵路兩側形成重點,作戰略防御。二是主張退淮河南岸進行河川防御。最終采納了第一種方案。

    11月5日,淮海戰役發起的前一天,國民黨軍將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直接指揮下的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部署在津浦鐵路徐州、蚌埠之間100多公里的鐵路沿線兩側。企圖以鐵路線為依托,當某一點遭到解放軍攻擊時,通過鐵路快速機動,將四面八方的援兵迅速集于一點,轉守為攻,同時也為國民黨軍隊隨時南撤做好準備。

    解放軍力圖斷敵退路

    解放軍同樣重視鐵路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48年9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指出,“沒有鐵軌、火車頭,沒有汽車,就不能組織近代化的正規戰爭”。

    9月24日,解放軍攻克濟南城的當天,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便致電中央軍委并報華東局、中原局,提出,“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并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于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于爾后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供應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第二天,毛澤東就復電粟裕等人,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打得好……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系,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于你們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上之作戰”。粟裕的建議與毛澤東的復電均表明,打破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的交通優勢,并力圖占領主要鐵路交通線,為渡江戰役以及解放全中國做準備,是淮海戰役一個重要的戰略目的。

    1948年11月6日傍晚,華東野戰軍向徐州東側新安鎮地區的黃百韜兵團出擊,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打響。戰局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向于我有利的方向發展。11月9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當機立斷,作出“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的重要決策,并于9日、10日、11日連續致電陳毅、鄧小平,要求攻取宿縣,截斷徐蚌路。其中10日發兩電:“你們務須不顧一切,集中四個縱隊全力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等部,切斷徐蚌路。華野三、廣兩縱亦應用于攻擊徐宿段,至要至盼。”“你們應集全力(包括三、廣兩縱)攻取宿縣,殲滅孫元良,控制徐蚌段,斷敵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對劉汝明部不要理他。”從電文頻次之繁密和用語之急切足以看出攻取宿縣、控制徐蚌段對于整個戰局走向的極端重要性。

    攻取宿縣,奠定勝局

    宿縣地處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線上,是徐蚌交通的咽喉、國民黨重兵集團的后方補給基地和徐州防御體系的重要據點,戰略地位十分突出。11月10日,剛從豫西趕到淮海前線的劉伯承便與陳毅、鄧小平一起研究從速攻取宿縣、截斷津浦線徐蚌之間鐵路的作戰計劃,并于11日下達徐蚌線作戰命令。

    12日,參戰部隊開始行動。孫元良兵團聞風北逃,在夾溝地區一部被殲。中野第三縱隊和第九縱隊一部乘勢包圍了宿縣縣城,隨即在宿縣以南設置陣地,準備誘殲北援的李延年、劉汝明部,同時加緊攻城準備。

    宿縣被圍,震動了徐州和蚌埠的國民黨軍。但此時徐州的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正東援被困碾莊的黃百韜兵團,無暇他顧。位于蚌埠和固鎮地區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兵力較弱,畏縮不前。14日,中野第三縱隊和第九縱隊一部掃清外圍,完成攻城準備。15日下午發起總攻,經過10個多小時的激戰,至16日拂曉全殲守敵,俘敵津浦護路司令部副司令兼宿縣最高指揮官張績武。與此同時,我軍攻占蚌埠以北的固鎮,破擊了曹村至固鎮的鐵路100公里及沿線兩側地區。

    攻克宿縣,切斷了國民黨軍向南的唯一補給線,并截斷徐州之敵南逃退路,造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有力保障了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也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原定在淮陰、淮安、海州地區展開的會戰,發展為以徐州為中心,在隴海線、津浦線兩側廣闊地域內進行的大規模南線決戰。

    毛澤東對此戰評價甚高:“在戰役發起前,我們已估計到第一階段可能消滅敵人十八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作這種估計。這種形勢的造成,主觀上是因為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會合并攻占宿縣,客觀上是敵人只有某種程度的防御能力(對于這一點決不可輕視),很少有攻擊能力(對于這一點必須有充分認識)。”

    (責編:代曉靈、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