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口古鎮,我們看到了古建筑保護開發利用與現代文旅產業的完美結合。”6月12日至14日,古巴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研修班學員來到武勝縣沿口古鎮,通過實地考察、文化互動等形式,探索中古兩國在古鎮保護、非遺活化及文旅融合領域的合作機遇。
今年以來,武勝縣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為主線,以重點項目為支撐、以業態創新為動力、以服務升級為保障,在嘉陵江畔打造出一條集歷史人文、生態觀光、體驗消費於一體的旅游黃金帶。從沿口古鎮的千年風華吸引國際目光,到永壽寺半島步游道串聯山水城景,再到節假日期間“滿格保障”的暖心服務,武勝縣正以“嘉陵江畔游”這一閃亮的文旅品牌,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以重點文旅項目為牽引
串珠成鏈構建“嘉陵江畔游”新格局
6月19日,“一帶一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融合發展研修班一行來到武勝縣開展學習考察活動,來自基裡巴斯、柬埔寨、保加利亞、薩爾瓦多等9個國家的40余名國際友人,實地感受武勝縣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探索非遺與文創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共話文化交流與合作新機遇。
走進沿口古鎮,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不一樣的建筑風貌,讓研修班成員們領略到這座古鎮的獨特韻味。
“我很喜歡沿口古鎮獨特的建筑風格。”來自保加利亞的建筑師Dimitar Panov感嘆道。
在非遺展示環節,船工號子與高腳獅子驚艷亮相,號子聲鏗鏘有力,高腳獅子趣味與技巧並存,研修班成員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這美好的時刻。
隨后,研修班成員們還參與到非遺技藝體驗中。在武勝剪紙體驗區,武勝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向大家講解剪紙技巧,研修班成員們手持剪刀和紅紙嘗試創作。
“雖然剪紙過程有一定難度,但看到成品時我很有成就感。”來自薩爾瓦多的娜塔莉亞一直對中國的剪紙文化非常感興趣,這次體驗,讓她對剪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國際訪客走進沿口古鎮,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讓這座千年古鎮的一磚一瓦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自2022年起,武勝縣就立足“嘉陵江畔游”定位,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對沿口古鎮進行保護性修復,復原“一江一水一碼頭”“五街八巷十六景”等景觀,並於今年1月24日全新開街,讓這座古鎮變成集市井生活體驗、文化創意、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文旅勝地,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打卡,感受千年古鎮在新時代浪潮中煥發出的生命力。
此外,武勝縣還以沿口古鎮為中心,加快打造一系列文旅產品:建成十裡光影畫廊亮化工程,展示沿江兩岸動靜相宜、江城相映的美麗夜景﹔完善黃林溪、唐家山等公園配套設施,加快建設濱江北路、永壽寺環島路,打造獨具特色的風景走廊、消費場景﹔提檔升級白坪—飛龍旅游區、寶箴塞旅游區、龍女湖旅游區等重點景區,配套打造“小鳥的天堂”露營基地、江家壩子、石盤鎮沙灘公園等景點,建成投用禮安環島旅游路、白鶴觀體育公園等文旅項目,聯動打造全域旅游網,推動嘉陵江畔游串珠成鏈。
如今的武勝縣創新旅游場景,豐富旅游業態,為市民和游客奉上文化體驗、趣耍夜游、特色商業、親水漫游、觀江賞景等全新文旅體驗。
以四態融合發展為重點
景城一體激發“嘉陵江畔游”新活力
這段時間,永壽寺半島濱江步游道成為嘉陵江畔游的新打卡地,市民晚飯后來到這裡,盡享濱江美景與古鎮文化的完美交融。
永壽寺半島濱江步游道全長約2公裡,沿嘉陵江江岸線建設。傍晚時分,漫步於此,仿佛進入一幅動人的江畔夜色圖。華燈初上,古鎮輪廓映入水中,古鎮與步游道交相輝映,構成一幅溫馨寧靜的畫面。
“推窗見綠、出門親水。”市民康尚萩喜歡和家人一起來這裡散步,感受景色與心靈的雙重寧靜。
永壽寺半島濱江步游道的開放,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好去處,還將古鎮文化與濱江風光巧妙融合,成為展現城市魅力的新窗口。
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超越單純的景區打造思維,走向生態、形態、文態、業態的深度融合,實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和諧共生。武勝將“四態融合”理念深植於“嘉陵江畔游”的邏輯之中,尤其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奉為圭臬。永壽寺半島濱江步游道的建成開放,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與標桿之作。
“步游道不僅是景觀工程,更是功能載體。”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武勝縣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實施“彩化嘉陵江”工程,種植桃花、梨花等植物11萬余株,建成儲備林3000畝,完成104戶沿岸民居風貌塑造。結合“油菜+高粱”的種植特色,在沿口、石盤、萬善等鄉鎮大力發展百裡油菜長廊,豐富一江兩岸的調色盤。
不僅如此,武勝縣還厚植文化底蘊,建成嘉陵江藝術創作基地,於今年4月27日正式對外營業,並迎來首批青年藝術創作者入駐,著力打造嘉陵江流域藝術師生研學創造基地﹔提升形態顏值,建成龍女湖旅游度假區綜合服務中心等重要景點,實施嘉陵江各景點的美化亮化工程﹔豐富業態供給,推出“武勝夜船奇”光影秀,水陸空運動基地開門營業,常態化開展打鐵花、關公舞刀、繡球招親等10余種趣味活動,引入摩托艇、槳板、沖浪板、水上超跑等水上運動休閑設施40個﹔創新推出“畫舫+火鍋”“郵輪+燒烤”“郵輪+婚慶”等消費新業態,打造“嘉陵夜游+十裡夜宴”水上消費場景。
“四態融合”更深刻重塑著城市的整體形態與功能。如今,依托良好的生態基底、優美的城市形態和深厚的文化氛圍,精品民宿、主題咖啡館、創意餐廳、文化體驗館等多元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主客共享、充滿煙火氣的活力場景,讓游客的停留從“觀光”轉向“生活”,極大延長了消費鏈條。
以游客切身體驗為導向
暖心服務展現“嘉陵江畔游”新體驗
文旅要發展,服務升級是關鍵。如何讓游客留下來、安心耍,這是對城市綜合服務保障能力的一個考驗。今年端午節期間,武勝縣第二十九屆端午龍舟賽在龍女湖水秀廣場開幕,廣大群眾歡聚嘉陵江畔,共賞龍舟競渡,同慶端午佳節。面對驟然激增的人流,武勝交出了一份近乎滿分的保障答卷。
“以前來看龍舟賽,找停車位起碼要半小時,現在的新停車場能停4000多輛車,隨時來都有車位。”端午節期間,游客李宇航的體驗折射出當地文旅服務的升級。
為確保賽事安全有序進行,武勝縣成立龍舟賽活動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安全保衛、后勤保障、交通保障等8個工作小組,強化組織領導、活動保障和工作落實,確保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通訊保障上,新增臨時基站200余個,可同時滿足20萬人的通信需求,即使在最擁擠的觀賽點,游客的手機信號依然滿格,觀看直播、分享短視頻暢通無阻。
運用無人機分隊借助反制系統、FPV空中清障等設施對比賽空域進行巡防,構建起空中、地面、水上立體化管控網絡,全力確保比賽順利進行。
…………
這種“暖心服務”已從節慶保障延伸至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完善便民利民配套服務設施,開行旅游公交線路8條,為游客提供舒心出游體驗﹔堅持柔性執法,對輕微交通違法行為,實行減輕處罰或不予處罰,進一步展現城市形象﹔強化志願服務,常態儲備200名志願者,做好游客路線引導、求助保障等工作﹔加強與旅行社合作,推出定制旅游路線,沿口古鎮開街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76.59萬人次。
嘉陵江不舍晝夜,奔騰向前﹔武勝文旅的畫卷,亦在江水的見証下不斷鋪展新的華章。從沿口古鎮這顆被精心打磨的文化明珠璀璨生輝,到永壽寺半島濱江步道串聯起的生態與城市和諧共生之美,再到龍舟賽上滿格的信號、明亮的燈火與守護的身影所傳遞的暖心承諾,武勝以清晰的戰略定力與務實的行動舉措,生動詮釋了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
未來,武勝縣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錨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目標,優化整合、攥指成拳,推動“多條線”向“一股繩”轉變,持續擦亮“嘉陵江畔游”文旅品牌。
全域全程、系統謀劃,推動“江畔游”向“全域游”轉變,以一城(縣城)為核心、一江(嘉陵江)為紐帶、四區(飛龍鄉村旅游度假區、寶箴塞旅游區、龍女湖旅游度假區、太極湖風景區)為支撐,注重水上岸上打造,推動各景點串珠成鏈。建好嘉陵江“百裡畫廊”,深耕民俗文化游,做精紅色研學游。
備齊要素、豐富業態,推動“單日游”向“多日游”轉變,加快推進沿口古鎮三期建設,點亮“夜間游”,打造夜間消費集聚區,豐富游樂載體。
多產融合、延伸鏈條,推動“春季游”向“四季游”轉變,發展以“江水資源+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帳篷旅居”模式,提檔升級小鳥的天堂、親水游步道等配套設施,做足太極養身旅游休閑特色,豐富集火鍋品嘗、廠房參觀、產品產銷為一體的工業旅游線路,提升武勝絲綢、啤酒、火鍋等產品市場知名度,積極籌辦皮劃艇邀請賽、鄉村馬拉鬆賽等賽事,以賽事聚人氣、興商氣。
在嘉陵江畔這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卷上,武勝正以文旅為筆,飽蘸生態與人文的濃墨,奮力書寫著屬於新時代的輝煌篇章。這江畔的燈火,必將照亮更遠的征途,吸引更多追尋詩與遠方的腳步。
□武勝融媒 任禹舟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