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ecsu"></li>
  • <strike id="oecsu"><rt id="oecsu"></rt></strike>
  • <ul id="oecsu"><sup id="oecsu"></sup></ul>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的政治委員生涯

    2018年05月16日08:42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紅七軍、紅八軍總政委

      1929年末和1930年初,鄧小平領導發(fā)動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chuàng)建了紅七軍和紅八軍,並擔任總政委。由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委員生涯。

      百色起義產生的紅七軍,其基礎“一部分是轉變過來的舊軍隊,一部分是斗爭未深入的農民”﹔龍州起義誕生的紅八軍,其基礎則“完全在舊軍官手中”。將這兩支武裝力量改造成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作為政治委員的鄧小平當時面臨的首要任務。為此,鄧小平到任后就下大力整頓部隊,用黨的思想武裝官兵,並在紅七軍、紅八軍公開成立黨的委員會,發(fā)展基層黨組織,實行部隊一切行動由黨的委員會統(tǒng)一指揮。他領導組建了第一縱隊黨委會,並強調:“黨委是部隊最高的領導機關,縱隊一切重大的事情,都要經過縱隊黨委討論通過后才能執(zhí)行?!蓖瑫r,鄧小平還積極開展革命的政治工作,用黨的綱領和方針、政策教育官兵,並舉辦了教導隊,每隔幾天就去上一次政治課﹔實行軍隊內部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員會,消除舊軍隊中的官兵對立﹔團結和教育舊軍隊中的左派將領成為黨的軍事指揮骨干,堅決清除變節(jié)叛亂分子﹔組織部隊開展群眾工作,嚴肅群眾紀律等。經過上述一系列有力措施,使起義的舊軍隊在政治上、組織上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成為共產黨領導的新型革命軍隊。

      在奪取“一省或數(shù)省首先勝利”的“左”傾冒險錯誤路線主導下,紅七軍被命令離開右江地區(qū),去完成“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廣州去”的任務。當時,鄧小平明確提出反對意見,指出紅七軍力量、裝備都不強,要想打下桂林、柳州甚至廣州這樣的大城市,是沒有把握的。但這一正確主張沒有被南方局代表所採納。從1930年9月至1931年7月,在長達10個多月的時間裡,紅七軍艱難轉戰(zhàn),在桂、黔、湘、粵、贛5省邊界地區(qū),長驅7000余裡,作戰(zhàn)百余次,部隊雖打得英勇頑強,但因敵眾我寡,數(shù)次攻堅戰(zhàn)斗敗多勝少,損失慘重,部隊由四個團七千多人銳減為兩個團兩千余人。在漫長而艱苦的轉戰(zhàn)中,紅七軍前委內部圍繞武裝斗爭的路線問題,從未停止過爭論。1931年1月,當紅七軍打下全州后,召開領導干部會議,討論紅七軍的前途問題。會上,為鞏固和穩(wěn)定部隊,鄧小平主張放棄攻打桂林的建議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隨后,前委決定到江西去會合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紅軍。7月,紅七軍在江西興國橋頭鎮(zhèn)與紅一方面軍會合,為中國革命保留下了一支英勇善戰(zhàn)的軍中強旅。直到40多年后,毛澤東還多次對鄧小平講:“紅七軍能打??!”

      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

      全面抗戰(zhàn)開始不久,1938年1月,鄧小平由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調任一二九師政委。

      作為政治委員,鄧小平十分敬重劉伯承的高尚品格和治軍才干,又從劉伯承的高超指揮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思想智慧,這對他的政治委員生涯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與劉伯承長達13年的共事中,鄧小平始終謙虛謹慎,善團結、講原則,敢負責、重配合,在始終保持軍政主官親密無間的關系中,充分顯示出一個成熟的政治委員良好的思想修養(yǎng)和堅強的黨性原則。正是劉鄧這種緊密團結的精神,產生了極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部隊各級領導和廣大官兵關系融洽。正如后來鄧小平在《對二野歷史的回顧》中所說:“二野的內部關系是非常團結、非常協(xié)調的?!薄斑@是個了不起的力量。二野所以能鍛煉成這麼一個了不起的部隊,主要靠的這一條?!?/p>

      1941年,經受了百團大戰(zhàn)沉重打擊的日本侵略軍,把戰(zhàn)爭重點轉到了華北根據地,加之國民黨封鎖包圍和連年自然災害,華北敵后抗戰(zhàn)和根據地建設進入了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一二九師建設和發(fā)展也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在領導部隊建設和發(fā)展的實際工作中,鄧小平總是把部隊建設與根據地建設作通盤考慮,明確提出了在根據地建軍、建政、建黨的任務,指出:建軍就是要把武裝斗爭放在第一位,把重心放在掌握和貫徹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上,正確執(zhí)行三三制原則,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樹立民主政治的基礎,並加強財政經濟文化教育建設﹔建黨就是要把重心放在加強群眾工作上,密切黨與群眾的聯(lián)系,切實掌握黨的各項政策,加強黨對武裝的領導和嚴密黨的組織,提高黨的紀律。為徹底扭轉晉冀魯豫抗戰(zhàn)的困難局面,1943年1、2月間,鄧小平主持召開了“溫村會議”,系統(tǒng)總結了抗戰(zhàn)以來對敵斗爭和根據地全面建設的十條基本經驗,解決了一系列帶有全局性的戰(zhàn)略問題,為全面加強部隊建設和根據地工作、迎接抗戰(zhàn)勝利進一步指明了正確方向。

      晉冀魯豫軍區(qū)、中原野戰(zhàn)軍、第二野戰(zhàn)軍和西南軍區(qū)政委

      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結束,中國革命進入了奪取最后勝利的歷史時期,鄧小平的政治委員生涯也進入了更為波瀾壯闊的階段。

      抗戰(zhàn)的硝煙未盡,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zhàn)的煙幕又起。為堅決打擊國民黨的內戰(zhàn)陰謀,配合毛澤東在重慶談判,1945年秋,鄧小平精心部署上黨、平漢戰(zhàn)役,打了一場漂亮的政治仗。在作上黨戰(zhàn)役動員時,針對許多人為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安全擔心的思想顧慮,鄧小平明確地說:“我們上黨戰(zhàn)役打得越好,殲滅敵人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並深刻指出,根本問題是抗戰(zhàn)勝利果實落到誰手裡的問題,蔣介石、閻錫山伸手來搶,決不能讓他們搶走。之后,在部署平漢戰(zhàn)役時,鄧小平貫徹中央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明確指出:“為打退蔣介石的進攻,使其在政治上陷於孤立,必須在國民黨軍中開辟新的戰(zhàn)線,首先要爭取受蔣介石排擠、歧視的非嫡系部隊,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國民黨將軍,站到和平、民主的旗幟下來?!眮K領導了爭取國民黨高樹勛部起義的工作。后來他說:“平漢戰(zhàn)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勛起義?!?/p>

      1947年6月,是解放戰(zhàn)爭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緊要關頭。為減輕陝北黨中央面臨的國民黨重點進攻壓力,按照中央軍委部署,劉鄧大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突破黃河天險,轉戰(zhàn)魯西南,千裡躍進大別山,完成了轉入外線作戰(zhàn),把戰(zhàn)爭引向國統(tǒng)區(qū),改變整個戰(zhàn)爭態(tài)勢的戰(zhàn)略任務。在這一重大戰(zhàn)略行動中,鄧小平鮮明而堅定的全局觀念起到了力挽狂瀾的決定性作用。在躍進大別山的時機決策上,因當時部隊剛剛突破黃河亟待休整,鄧小平原本想部隊休整后再行動。此時,他收到了毛澤東起草的三個A級極秘密電報,內容十分簡單,就是“陝北情況甚為困難”。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部隊停止休整,立即義無反顧地提前了挺進大別山的行動。后來,他滿懷深情地回憶說:“當時,真正的是二話沒說,什麼樣的困難也不能顧了!”

      1948年11月,在徐淮廣大戰(zhàn)場上,一場以我方60萬對敵方80萬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開始了。鄧小平作為總前委書記,統(tǒng)一指揮這場中國戰(zhàn)爭史上空前規(guī)模的淮海戰(zhàn)役,並充分展示出他作為卓越政治家、軍事家的宏大氣魄和過人膽略。特別是淮海戰(zhàn)役第二階段,在下決心圍殲黃維兵團的戰(zhàn)役決策上,鄧小平走出了一招有膽有識有謀的“險棋”。黃維兵團是蔣介石有名的王牌,有4個軍11個師,並配屬有1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鄧小平在作戰(zhàn)前動員時,無比堅定地說:就是要有“叫花子燒鋪草”的精神,“隻要消滅了南線的敵軍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是可以取得全國的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圍殲戰(zhàn)斗結束后,鄧小平在給毛澤東的綜合報告中,對戰(zhàn)斗經過作了這樣描述:“殲黃維兵團時,各部均下了最大的決心,不顧任何代價,殲滅黃維兵團的意志一直貫穿到下面﹔故在整個作戰(zhàn)過程中,各縱隊雖經過三次到四次的火線編隊,沒有叫苦的?!痹诙山瓚?zhàn)役時,鄧小平作為總前委書記,在多次召集總前委專題討論渡江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案和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經過百天思考,運籌帷幄,動筆擬訂了《京滬杭戰(zhàn)役實施綱要》。在這一重要的軍事文獻中,認真貫徹了毛澤東“不要輕敵一點,甚為重要”的指示精神,提綱挈領地分析了斗爭形勢和任務,確定了戰(zhàn)役的目的和總的部署,充分預計到戰(zhàn)役發(fā)起后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從而提出了各種強有力的對策和掌握的重點,並規(guī)定了各個作戰(zhàn)集團的任務和基本動作,充分體現(xiàn)了鄧小平作為軍隊政治主官,文武兼?zhèn)?、高屋建瓴、抓住關鍵、宏觀決策的鮮明特點和指揮藝術。

      在西南近三年的時間裡,鄧小平作為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qū)政委,領導一個大戰(zhàn)略區(qū)的全面工作。1950年6月,當解放西南的戰(zhàn)斗仍在激烈進行時,鄧小平主持了成渝鐵路的開工典禮,並在致辭中說:“我們進軍西南就下決心要把西南建設好,並從建設人民的交通事業(yè)開始做起。”在革命戰(zhàn)爭向和平建設重大轉變的時期,鄧小平一手抓軍事斗爭,強調要抓緊做好九十萬起義、投誠和俘虜?shù)膰顸h部隊的教育改造工作,清剿土匪,把革命進行到底﹔一手抓城市接管和社會經濟建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fā)動西南六千萬基本群眾,進行農民的組織和教育。同時,鄧小平特別強調,要大力提高軍隊和地方共六十萬人的素質,既要當好戰(zhàn)斗隊,又要當好工作隊。接到中央進軍西藏的指示后,鄧小平明確提出“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zhàn)斗”的重要原則,並從西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政治與軍事、宗教與神權的縱橫比較中,對這一原則作了深刻闡述,特別強調指出,西藏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政策性很強,解放西藏,需要一定數(shù)量軍事力量,從歷史上看,對藏多次用兵未解決,而解決者亦多靠政治。解決西藏問題多靠政治,要團結達賴、班禪兩大派,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飯。鄧小平這番通古今、明事理的話語,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為和平解放西藏指明了正確方向,為藏、漢民族團結建設新西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2年7月,根據中央的指示,鄧小平調任政務院副總理,從此告別他的政治委員生涯。(蔡繼承 王紹軍 岳睿敏)

      (摘自《學習時報》)

    (責編:趙亮、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