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黎韻
2017年08月06日17:25 來源:重慶日報
這幾天,在南川區南城街道三匯村,居民歐泉忠正忙著給種植基地的鐵皮石斛澆水、施肥。時下正值石斛生長旺季,歐泉忠起早貪黑,忙得不可開交。
就在幾年前,歐泉忠還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煤老板”,每年能開採4萬余噸煤礦,年收入不菲。是什麼讓他主動選擇了關停煤窯,改行做起了生態農業呢?
一個煤老板的轉型
歐泉忠的石斛種植基地離南川區神龍峽景區不遠。過去,這一帶的生態環境大不相同。鄰近幾個村都開有煤窯,煤礦帶來的污染讓人避之不及。
“一到夏天,山洪沖刷煤矸石,山間的小溪變成爛泥溝,一直流到山下的木渡河。”村民回憶道。雖然每年歐泉忠能從煤礦中獲得豐厚利潤,但他卻很愧疚,覺得“每掙一分錢,就對環境多欠一分債”。
2009年,國家對小型煤礦實行關停並轉,歐泉忠主動關停了煤窯,並開始尋找新的投資項目。而此時,南川區正借助神龍峽景區開發,對南城街道及南平鎮一帶進行環境修復——修建污水處理池並配套鋪設排污管道,解決過去“污水直排入河”的問題,並定期開展河道清漂、垃圾清運等專項行動,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關閉小煤窯、水泥廠、石灰窯﹔對河道沿線的畜禽養殖場進行了污染整治﹔按照退耕還林政策,在南城街道種植了大片樹林,控制水土流失……一系列治理措施,讓這一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石斛適宜溫熱潮濕、半陰半陽的生長環境,三匯村緊鄰神龍峽景區,正是看中這一片區良好的生態潛力,我才投下500多萬元建起了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歐忠泉坦言,雖然前幾年,基地一直虧本,今年起才稍有盈余,但看著周圍的環境越來越好,心得覺得很踏實。
一個“光棍溝”的變遷
“旱死螞蝗井,淹死殷家溝。”在南平鎮永安村,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
殷家溝靠近神龍峽景區。過去,每到夏季,神龍峽漲水,殷家溝也跟著遭殃。不僅如此,殷家溝由於不通公路,城裡的商品進不來,農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成了永安村最窮最落后的地方,姑娘們都不願嫁進來,整個殷家溝40多戶人家,竟有10多個單身漢。
2010年,南川區決定對神龍峽景區實行連片開發,當地政府利用旅游發展資金修通了從場鎮途經殷家溝到神龍峽的硬化公路,並修建了3個蓄水池,解決了神龍峽洪澇災害嚴重的問題。而蓄水池的修建,也讓神龍峽多了避暑漂流這一娛樂項目。
借助神龍峽旅游開發,殷家溝發展起了鄉村旅游。
殷金平是土生土長的殷家溝人,過去一直在沿海打工。2010年,獲悉神龍峽開發,他回到村裡辦起了當地第一家農家樂。雖然隻有一間餐廳、一間客房,客房裡也隻有一臺老式電扇,可當年夏季,來農家樂的客人竟然絡繹不絕。
2011年,殷金平一咬牙,砸下全部積蓄,對農家樂進行了提檔升級,並取名為“休閑山莊”。原有的老房子被改建成兩層樓房,房間配置了獨立衛生間,空調、電視一應俱全。
新農家樂開業不到一周,南岸區一位名叫劉鶴平的退休老師便帶著幾個朋友找上門來,因為緊臨神龍峽景區,夏季農家樂裡涼爽宜人,劉鶴平和他的朋友都非常滿意。此后,劉鶴平成了“休閑山莊”的常客,每年他都會帶著朋友到這裡居住一段時間。
在殷金平的帶動下,村裡30多歲的單身漢殷金禮在2015年也辦起了農家樂,共有8個房間,20多個床位,能同時接納50余人。從此,殷金禮的生活有了大變樣,一個夏季就能掙上十多萬元。去年,殷金禮歡歡喜喜地迎娶了來自湖北的新娘。如今,夫妻倆共同經營農家樂,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鄉村旅游現在已成了殷家溝的主導產業,40多戶農戶中共有32戶開辦了農家樂,剩余的村民也大多在農家樂裡務工。”南平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殷家溝也不再是過去的“光棍溝”,鄰近的幾個村都爭著把姑娘嫁到這裡來。
一個“垃圾村”治理帶來文明生活
52歲的陳仁貴是南平鎮涼風村村民,離他家不遠,有一條干涸的陰溝。過去,這裡是村民“約定成俗”的垃圾堆放地,由於沒有垃圾清理工,時間一久,垃圾開始腐爛,散發出惡臭,這讓陳仁貴很苦惱。
去年,涼風村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戶集、村收、鎮轉運”。政府不僅為村民免費發放了垃圾桶,還分片區配備了垃圾箱。
“自從有了垃圾箱,大家逐漸改變了隨手亂扔的舊習慣。”陳仁貴嘖嘖稱贊,曾經隨處可見的垃圾、蚊蠅越來越少,家門前的陰溝也變得整潔干淨,閑暇時四處遛達,心情舒暢了不少。記者看到,離陳仁貴家不遠的垃圾箱能容納約3立方米垃圾,半小時內,先后有4位村民提著在家收集的袋裝垃圾過來,打開密閉箱后,大包小包往裡堆放。
環境變好了,陳仁貴當年就開辦起了自己的生態魚莊,魚塘裡喂養了草魚、白鰱。魚塘水是從山上引來的泉水,魚食是田裡的野草和自家種的玉米。魚莊可垂釣、吃魚,每到周末,前來游玩的客人絡繹不絕。“這多虧村裡的環境變好了,才吸引了這麼多客人。”陳仁貴咧著嘴告訴記者,他每年能掙十多萬元。
記者手記>>>
生態好就是“金山銀山”
煤礦保有儲量6000萬噸,原煤產能238萬噸?年——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南川曾是全國百強產煤縣。煤礦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卻給生態造成了壓力,南川一度面臨城區空氣質量污染嚴重、農村面源污染明顯等難題。
發展不僅要講速度講效益,更需要在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而南川上下也敏感意識到,生態好就是南川的“金山銀山”。
這幾年,南川區綠色發展的成果是實實在在的。以南平鎮為例,在這裡,以煤炭為支撐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經過污染企業關停和復綠,結合神龍峽景區成功創建,一些頭腦靈光的村民開起了農家樂,家庭年平均純收入近10萬元,沒有人願意再去採石挖煤。
近年來,該區將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嚴守耕地、林地、森林、濕地“生態紅線”,合理控制國土開發強度,努力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同時,該區深挖生態資源經濟價值,以現代農業為重點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打造了古樹茶、方竹筍、中藥材三大特色農產品,發展了一大批鄉村旅游村鎮。
更值一提的是,多年來,該區堅持把環保作為招商引資的“硬杠子”,不僅關閉了一大批污染企業,還著力引進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以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